玉泉院丸庭園由加賀藩第三代藩主「前田利常」於寬永11年(1634)開始建造,之後歷經第五代「綱紀」及第十三代「齊泰」等歷代藩主著手整建,至廢藩之前,此庭園皆保存在金澤城內的玉泉院丸。
此庭園與作為設宴場地的兼六園相比,更接近能夠凸顯個人特色的藩主內院。
本庭園設有池泉循環式的大名(諸侯)庭園,引入辰巳用水當作水源,從池底至周圍石牆最高處有22m左右的落差,設計具有立體感。
例如與瀑布融為一體的色紙短冊積石牆等等,極富巧思的石牆構成了庭園的一部分,可說是史無前例的獨創性庭園。
庭園於明治時期(約19世紀末、20世紀初)遭廢棄,一度面目全非。但自2008年起開始為期五年的挖掘調查,並於2013年5月起,利用這五年的挖掘調查成果與平面圖、文獻等其他類似的案例為基礎進行設計,著手整建工程。
整建過程為求保存遺跡,施行全面的堆土作業,在新堆出的土地上建造庭園。此外,整建同時也一同修繕了玉泉院丸一帶的外圍石牆與入口處,終於在2015年3月時重現了備受歷代藩主喜愛的庭園景色。
此為將瀑布嵌入石牆上部所設計的特別石牆。
瀑布口設有以黑色的坪野石砌成的V字形石製引水槽,瀑布後方以色紙形(方形)石材搭配短冊形(縱長方形)的戶室石呈現層次感。漂亮地融合了城郭石牆技術與庭園設計的巧思,是金澤城內才能觀賞到的傑作。
色紙短冊積石牆 挖掘調查時
於挖掘調查時發現了斜面的四段式瀑布遺構。整建過程中為保存遺構,先在上方施行堆土作業,之後參考挖掘調查所發現的疊石方式,整建全新的砌石,重現瀑布風貌。
挖掘出土的瀑布遺構
瀑布的重現
由階梯式瀑布遠眺之景
庭園內參考古圖畫,主要栽種石川縣產的松樹,並經園藝師修剪。此外,也根據圖畫描述及挖掘調查的發現狀況,在各處配置縣內生產的造景石。
石牆群(宮守坂周邊)
面向庭園的「景觀石牆」在形狀及色彩等外觀上皆凝聚了獨特的巧思,是為庭園景觀增添特色的重要元素。
由休憩所「玉泉庵」遠眺之景
地形以庭園為中心,根據挖掘調查及古圖畫等佐證,修復了紅葉橋南側的半島、水池、中島等景觀,重現出庭園內不同區域的風貌。
此處建有三座大小不同的中島,可以隨著觀賞位置的不同,感受遠近與水面的變化,是此處的一大看點。
水池的水引自城內的「宮守堀」(水源為辰巳用水)。
護岸的石材、建橋(木橋、石橋、土橋)的材料皆為石川縣生產的建材。
年表(玉泉院丸相關重要記事) | |
---|---|
1583 | 前田利家入主金澤城 |
Ca. 1575-1615 | 附近一帶稱為西之丸,重臣的宅邸建於此地 |
1614 | 興建第二代藩主利長正室玉泉院的宅邸 |
1623 | 玉泉院逝世,剷除宅邸(之後稱此為玉泉院丸) |
1632 | 開鑿「辰巳用水」水利系統,引水至城內 |
1634 | 第三代藩主利常聘請京都庭園造景師劍左衛門設計庭園 |
1676 | 第五代藩主綱紀建造蓮池御殿,並在周圍建造庭園 (兼六園的開始時期) |
1688 | 綱紀命令千宗室為其設計庭園 拆除馬廄,建造涼亭、庭院、花壇 |
1692 | 於此時期建造冰窖 |
1832 | 十三代藩主齊泰下令建設「唐傘」涼亭 |
1856 | 在玉泉院丸建造瀑布 |
1858 | 三十間長屋建造完成 |
1871 | 金澤城納入兵部省(後改稱陸軍省)管轄範圍 建造荷蘭籍醫師Sluys宅邸 |
1880 | 將庭園造景石移為兼六園「明治紀念之標」的地基石 |
1884 | 鼠多門燒毀 |
1926 | 似乎於此時期回填舊池,建造露天馬場 |
1955 | 縣立運動中心(縣立體育館前身)完工 |
1965 | 縣立體育場完工 |
2008 | 拆除縣立體育館,著手挖掘調查 |
2009 | 縣政府成立金澤城玉泉院丸遺址調查檢討委員會 |
2015 | 陸續完成玉泉院丸庭園及休憩所「玉泉庵」 |
整建概要 | |
---|---|
面積 | 約1公頃(庭園主要部分為0.7公頃) |
水池設備 | 三座池中島、池底、鋪設小石子 (水面面積約1400m2,平均水深0.6m) |
瀑布設備 | 基於四段式瀑布之挖掘調查所重現之景(高低差約7m) |
水源 | 由宮守堀抽水至池內(最大流量1噸/分) |
護岸 | 疊石護岸(戶室石、能登產安山岩)、木樁護岸、石砌護岸、沙洲 |
木橋 | 橋長9.3m,寬幅2.4m(能登檜木) |
石橋 | 橋長5.0m,寬幅1.15m 平橋、拱橋(戶室石) |
土橋 | 橋長5.0m、5.5m,寬幅1.2m(結構:杉木材,土砂鋪設) |
造景石 | 福浦石、戶室石等19顆石頭依據平面圖設置 |
植栽 | 赤松、黑松(本縣產)29棵,另有枝垂櫻、楓樹等植栽 |
唐傘亭 | 高度2.4m,傘徑2.7m(結構:木造,屋頂:木瓦屋頂) |
小船塢 | 高度2.5m(結構:能登檜木,屋頂:杉木皮屋頂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