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門

時隔130多年,金澤城真正的正門「河北門」
重現當年風采

河北門是由「一之門」(高麗門)、「二之門」(櫓門)、「升形土牆」、及與其相連並具續櫓功能的「睨櫓台」所組成,具有防禦功能。

 走進金澤城大手門(正門),爬上河北坂後的「三之丸正面」,就是「河北門」,是金澤城實際上的正門。「河北門」與「石川門(重要文化財)」、「橋爪門」,並稱為「金澤城三御門」,在寶曆年間(1759)一場大火燒毁大部分金澤城建築之後,於安永元年(1772)重建。
 重建後的河北門,一直到明治15年(1882)左右毁壞時為止,都扮演著金澤城實際正門的角色。
 相隔約130年左右重建的河北門,於平成19年(2007)11月動工,到平成22年(2010)4月完成,耗時約兩年半。
 修復時係根據現存的繪圖、舊照片、文獻及埋藏文物的調查結果,尊重史實,使用日本自古流傳的傳統工法,以戶室石堆砌石牆,加上灰泥白牆,及骨架等木作工程、屋頂的鉛瓦等,不論是在結構或用料的小細節,都可以看到石川工匠令人讚嘆的技藝。

河北門修復資料

 天保元年(1830)的「御城中壹分碁繪圖」與明治時期的舊照片,都是修復河北門的重要史料。
 同時,也活用了埋藏文物調查時挖掘到的礎石等。

二之門

 升形結構內側為二之門的正面,附有投石口功能的突出部(出窗)。門板、柱、樑上都以鉚釘鑲貼上厚3mm的鐵皮,加強防禦能力,也兼具裝飾功能。
櫓部分(二樓)內牆與地板等,和石川門相同,皆使用能登檜木。

一之門

 一之門是要進入三之丸的第一道門,為寬4.7m、高7.4m的全櫸木建築,兩側的土牆採用海鼠壁結構,土牆內側還有隱藏式射口。戰時打破射口外側的海鼠壁,即可架槍應敵。

睨櫓台

 在寶曆年間的大火中燒毁的河北門,和石川門相同都有二層塔樓,但安永元年重建的河北門,卻修建為有突出部(出窗)的土牆結構,也是本次修復的根據。

石牆工程

 金澤城石牆所使用的石塊,大部分都是產自城東約10km的戶室山周邊的戶室石。特別是所謂切入接砌牆,是堆砌石材不留縫隙的工法,在堆石作業中,是特別需要微調的高度技術。表面看來石與石中間有3㎜左右的空隙,實際上石與石的接點是在深10㎝左右的位置,從外面看不到接縫。

泥作工程

 泥作工程是整體工程管理上最重要的一個工程。現場工程依「竹小舞搔」、「荒打」、「大直」、「斑直」、「中塗」、「漆食塗」的步驟,才能完成牆壁塗裝,且每段工程都必須充分乾燥並防寒害,因此河北門的竹小舞搔工程在平成21年(2009)2月開始,到同年11月完成漆食塗工程,從早春到深秋,土壁才終於完工。

木作工程

 河北門使用木材材積約達400m³,全部都產自日本國內。其中約60%是產自石川縣內的能登檜木與杉木。
 其結構參考了石川門使用的工法,除了使用仕口、繼手等接頭,還須經過計算確認耐震能力才能定案。

屋頂工程

 河北門屋頂和石川門、菱櫓等相同,都使用鉛瓦。
 雖然名為鉛瓦,但卻是木工與板金工合作的結晶,由木工製作瓦狀木板,再由板金工加上厚約1.8mm的鉛板而成。

河北門各項規格
一之門 高麗門 高7.4m、寬4.7m
全櫸木建築 鉛瓦屋頂
二之門 歇山頂式木造二樓櫓門
高12.3m 二樓樓地板面積220.12m2(26.909m×8.180m)
鉛瓦屋頂 外壁大壁灰泥塗牆、內壁板壁
睨櫓台 二重牆 突出部(向唐破風造) 全長23.9m 寬2.4m
鉛瓦屋頂、灰泥塗牆、外側海鼠壁
升形結構土牆 築地牆(內部堆石牆) 總長29.6m
鉛瓦、外壁灰泥塗牆